出处:语词卷 • T • tiáo • 跳
词条 | 跳脱 |
释义 | 跳脱 跳脱(tiáo tuō) 亦作“条脱”、“条达”。即“手镯”。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计有功《唐诗纪事·文宗》:“〔文宗〕一日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 另见tiào tuō。 出处:语词卷 • T • tiáo • 跳 跳脱(tiào tuō)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由于特殊的情境,如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在表达上煞断语路,即成跳脱。 另见tiáo tuō。 出处:语词卷 • T • tiào • 跳 跳脱 辞格之一。由于特殊的情境,如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在表达上煞断语路,即成跳脱。大致分为三类:(1) 急收,即说到半路就煞断不说或说开去。如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束语:“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最后用省略号急收,造成意在言外的效果。(2) 突接,即中断语路而突接前话或当时心事,造成上下不接。如《礼记·檀弓上》:“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是我伤公之心也”,意谓如果我言己志于父亲,就会挫伤父亲的心;这一句因突接前言“言志于公”,而造成与“君安骊姬”不接。突接传达出说话者急切的神情。(3) 中断,由于别的话语或事象突如其来,原来的语路被打了岔。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原来的语路被“亚父者,范增也”这个插说所岔断。跳脱造成语句断缺,“语虽不伦,意却相属”(清代魏禧《日录论文》),具有不完整而有超过完整的情韵,不连接而有超过连接的效果。 出处:语言学卷 • 修辞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