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词条 | 阴阳 |
释义 | 阴阳 阴阳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指由“一”所生的“二”。《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与易理结合,成为道术修炼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儒学、医学、武学等的重要概念。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阴阳 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并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君臣、夫妻等关系。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后西汉董仲舒又进一步提出“阳尊阴卑”说。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