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坛
释义
地坛
地坛dì tán  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市区北部。《清一统志·京师·坛庙》:“地坛安定门外北郊。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地坛》:‘明嘉靖九年建方泽坛。’本朝因之,重加缮治。”
出处:语词卷 • D • dì • 地
地坛  ⑴ 儒教祭地的方坛。一般设在京城北郊。地坛取“地方”意,一般为方形。原为祭地的方丘。《周礼·春官·大司乐》:“夏日至,礼地祇于泽中之方丘。”据说周代曾在京城北郊筑土为坛祭地,坛名太折。汉武帝时,在汾阴(今山西万荣)泽中曾建坛祭后土,并以后土为地神。汉成帝时,据丞相匡衡建议,将后土祠移到京城北郊。经多次反复,遂成定制。后代行天地合祭时,就取消北郊地坛;行天地分祭时,就设地坛。明代开始,设地坛成为定制。  ⑵ 儒教建筑。又名方泽坛。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多次扩建,乾隆年间(1736—1795)曾改建方泽坛和皇祇室。为明、清二代帝王祭祀皇地祇之处。布局以北向为上,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三组,中轴线上有方泽坛和皇祇室。方泽坛西侧有神库和宰牲亭;西北有斋宫、钟楼、神马圈等附属建筑。方泽坛是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俗称拜台。平面为正方形,以水渠环绕象征“泽中方丘”,正方形平面象征“天圆地方”。坐南朝北的布局和按六八阴数铺成的墁石象征“地为阴”,黄琉璃砖象征“地谓之黄”。皇祇室位于方泽坛南侧,殿内供奉皇地祇神位。地坛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天坛的规模较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物。现已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庙堂、祭坛等
地坛  亦称“方泽坛”。明清皇帝祭地之坛。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屡经重修。坛北向,中轴建有方泽坛、皇祇室,西北有斋宫,西边有神厨、神库、祭器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主体方泽坛为底部34.84米见方、高2.56米的两层方台,四面每层各有8级台阶,坛体以黄琉璃和青、白石砌筑。坛周有水渠一道。其外为坛,正北有棂星门3开间,余三面各1开间。皇祇室五开间,单檐黄琉璃瓦顶。地坛1925年开放,名“京兆公园”,1957年定名“地坛公园”。
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中国建筑历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