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称谓、教职、教制
词条 | 修道制 |
释义 | 修道制 修道制(Monasticism) 亦称“隐修制”或“僧侣制”。基督教中天主教和东正教信徒离世苦修或独身修道的一种主张和制度。“修道”一词源自希腊文monos,意为“单独”、“个别”、“独居”,最初专指独居之人,后在基督教中指古代公教会、天主教和东正教中以离世苦修为宗旨、从独处隐居发展为集体隐修这一形式和制度下的独身者。其制度称为修道制或隐修制,其成员称为修道士,包括修士和修女。公元3世纪时,一些基督徒为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及对世俗生活不满和厌倦,隐居荒漠,禁欲苦修,由此逐渐形成修道制。4世纪以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出现腐败和世俗化倾向,一些教徒及神职人员为此开始出家修道,以远避世俗、洁身自好、苦修成圣。埃及的帕科米乌(Pachomius,约290—约346)于4世纪上半叶在达班纳(Tabenna)创建第一座隐修院,开创了集体修道制度。6世纪,本尼狄克(即本笃)改革天主教修道制度,将其修道院迁至罗马附近的卡西诺山,创立本笃会。强调共同的集体生活,反对过分苛刻的苦行。规定修士要发“绝色、绝财、绝意”三愿,并参照东方修道制制定院规,逐渐形成庞大、广泛的本笃会体制。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期间,罗马教皇组织军事修会,如医护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等。12世纪以来,天主教内又兴起托钵修会,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和奥斯定会等。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使天主教修道制度受到冲击,随之出现的基督教新教取消了禁止神职人员娶妻的命令,不少修士随之还俗。随着宗教改革造成的局面,天主教内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修会——耶稣会,其成员绝对效忠教皇,同时参与政治,开办学校,积极活动,四处传教,为天主教修道制增添了新的特色。19世纪以来,天主教修道制度和隐修生活通过其内部革新和联合,仍在教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0世纪60年代召开的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专门定有《修会生活革新法令》,号召各修会要适应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东正教修道制继承东方教会传统,包括独修、半独修和集体隐修等形式,一般不设隐修会,各个修院自成系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之间的联系。20世纪以来,随着东正教修道制的改革,出现半修道院性质的修会组织,如希腊的“生命社”(亦称“神学家兄弟会”),只要求其成员严守独身而不必发愿,每年集体隐修一个月,其余时间各自分散活动。这一变革对东正教会的现代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称谓、教职、教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