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公
释义
三公
三公sān ɡōnɡ  代三公有两说。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一说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出处:语词卷 • S • sān • 三
三公  官名合称。周代已有此称,为最高辅政大臣。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徒、司马、司空。战国至秦习惯用称辅佐君主执掌军政之最高官员。西汉初年沿用,以此称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级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以后,罢丞相制,设三公同为宰相,共同执政。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三分相权。东汉改名太尉、司徒、司空,同为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实际权力因人而异。每遇灾异,常代人受过。三国、两晋、南朝、北魏、北齐皆置,多为大臣加官、赠官,或备皇帝顾问。隋代复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位多旷。唐用作加官、荣衔,晚唐渐至冗滥。北宋初年用作加官。政和二年(1112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真宰相之任,执掌朝政。南宋复为加官。元代作为大臣最高荣衔。明代初年地位极尊,后渐成为虚衔,用为勋戚大臣加官、赠官的最高荣衔。清代因之。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三公  中国古代把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称三公。其称谓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历代对三公说法不一。周始设三公,有两说:一称司徒、司马、司空;一称太师、太傅和太保。秦汉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只保留了三公的形式,而以中朝官行三公职权。西汉末三公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东汉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和司空(亦称“三司”),他们辅佐皇帝,共议国政,但无实权。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自此以后,历史上除权臣外,很少有三公能够真正担任宰相掌实权者。唐宋虽有三公之名,无实际职务。明清时,虽仍把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但仅将其作为大臣的荣衔,无实权。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