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文体 作法
词条 | 时调 |
释义 | 时调 时调 又叫“时曲”。指时新的俗曲曲调,相对于流传已久的传统曲调而言。往往一调或数调广泛流传,历时长短不一,有兴起、盛行和衰歇的过程。明代流行的时调曲调有〔耍孩儿〕、〔寄生草〕、〔罗江怨〕、〔银绞丝〕、〔劈破玉〕等,有些流传到清代。又泛指流行一时的戏曲和曲艺。如明末青阳腔初兴时,有关戏曲、散曲、时调的选本即称《青阳时调词林一枝》。文人也用以创作规模较大的作品,如蒲松龄《聊斋俚曲》,就是用部分时调小曲组成的。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文体 作法 时调 朝鲜族民间歌谣的一种。流传于吉林延边朝鲜族地区。结构分初、中、终三章。初章引出要讲的事,说出一般道理;中章将事加以发展,说明缘由、情况;终章表明事情的结果,是一首诗的高潮。每首可分为三行,每行四个音节组,全诗由四十三至四十五字组成。分平时调、弄时调、解说时调三种。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少数民族文学 • 口传文学形式 时调 即“三行诗”。朝鲜诗歌形式。14世纪高丽末期兴起,李朝时期盛行,并延续到现代。其起源尚无定论,多认为由高丽俗谣演变而来。每首分三行,每行四个音步。按形式特征有平时调、中时调、辞说时调之分。一个主题下有两首以上的称为连时调。时调作者及欣赏者主要是两班士大夫,以抒发闲情逸致、宣扬儒教伦理为主要内容。18世纪李朝末期随着平民歌客的出现,时调开始平民化。郑澈、朴仁老、尹善道等都善于创作时调。主要时调集有歌客们所编纂的《青丘永言》《海东歌谣》《歌曲源流》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名词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