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词条 | 转换生成语言学 |
释义 | 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种语言理论。亦称“转换生成语法学”“生成语言学”,简称“生成语法”“转换语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者是美国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 )。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建立起一套以结构和系统为基础的语言理论和严格的工作程序,但也暴露出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即无法在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解释语言的创造性这一事实。乔姆斯基借鉴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数理逻辑理论,试图以递归功能的原理来解释语言的创造性,即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乔氏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创造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是由语法的生成性决定的。语法是人脑中的一个心智器官,语法在初生婴儿的大脑中处于初始状态,称为“普遍语法”,它体现了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决定了人生来就具有获得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能力,并决定了人具有说出和理解他所获得的语言的无限句子的能力。语言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的内在的普遍语法,以及操本族语的人凭语言直观判断这些句子是“正确的”句子的原因。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理论”时期,以乔氏1957年的《句法结构》为代表,是建立和完善语法模式,包括短语结构、转换结构和形态音位结构三个部分,并强调语法独立于语义。第二阶段为“标准理论”时期,以乔氏1965年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为代表,其中心议题是语义,语法模式由句法、音位和语义三个部分组成。句法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分别是语义和音位部分的输入,经过语义规则和音位规则,分别得到句子的语义表达和语音表达。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是70年代后的语言理论,以乔氏1971年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及1977年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研究重点在于普遍语法。语法模式仍然包括句法、音位和语义,但表层结构成为语义和音位部分的唯一输入。而语义解释与其他认知系统联系起来,语法只提供句子的部分语义解释,即逻辑式,完整的语义表达还须经过其他认知系统的规则才能得到。第四阶段是“管辖和约束理论”时期,代表作是乔氏1981年的《管辖与约束论集》,其重大变化在于从原来规则的制定转向原则系统的建立,包括X-杠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控制理论、格理论、题元理论和界限理论等七种理论的建立。第五阶段是90年代以后的“最简方案”时期,代表作是乔氏1992年的《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提出经济性为基本指导方针,即所有的原则、表达式和运算过程都应符合最省力原则,并大大简化了句法运作的过程,将其分为词库和运算系统两部分,并以经济性原则来主导运算过程。转换生成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们运用语言的无限创造力,把语言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在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第二语言教学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处:语言学卷 • 普通语言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