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中国建筑历史
词条 | 明十三陵 |
释义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代自成祖到思宗十三个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和思陵(思宗)。其中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于1956—1958年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著名。是规划完整、布局主从分明的大型墓群。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完成。陵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当中为岔地。距长陵7000多米的入口处设有五开间石牌坊1座,其后1300米处设大红门。门北为总神道,经碑亭、道两侧成对的石望柱、石兽、石人、龙凤门,直达长陵。陵区各陵自有陵园,规模不一,形制相仿,设围墙,门前竖无字碑,进入陵园有祾恩门、祾恩殿。殿后有石五供、明楼、宝城。各陵葬皇帝一人,皇后人数不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中国建筑历史 明十三陵 明代自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共13个皇帝环葬的陵墓群。在今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陵区三面环山。自南面入口至长陵约7千米长的神道(一称墓道)上,布置有一系列建筑、石像生等。各陵除建筑繁简、面积大小不同外,其总体布局、规制等基本相同。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其中以长陵地面建筑规模最为宏伟。该陵总体布置系遵南京孝陵规制。主体部分由陵门、祾恩门、祾恩殿、内红门、石坊、明楼和宝城等组成。其中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下设三层白石台基,形制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无异。殿内用60根整材楠木为柱,中间四柱直径达1.17米。后部为地下陵寝部分。长陵西南侧定陵1956年始发掘其地下部分。因其气势宏伟,建筑豪华,被誉为“地下宫殿”。该地宫离地面27米,由五座石拱券结构的殿堂组成,各殿入口设有整块汉白玉雕制的大石门。中殿摆设三张汉白玉宝座和三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内注满香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安放皇帝及两帝后棺木。其他出土随葬器物等多达3000余件。 出处:美术卷 • 建筑艺术 • 作品 • 中国 明十三陵 明代自成祖到思宗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其中以长陵的规模最大。定陵于1956—1958年发掘。 出处:文物考古卷 • 考古 • 宋元明清考古 明十三陵 简称“十三陵”。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下。陵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等13处明代皇帝的陵墓,统称“明十三陵”。各陵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制等基本一样。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各陵原设有“监”,专司祭祀扫陵之事,现仅德陵监尚保存完好。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地下宫殿的定陵最为著名。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思陵止,200多年间都被定为禁地,驻有陵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文化地理 • 名胜古迹、纪念地 • 北京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