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经
释义
明经
明经mínɡ jīnɡ  通明经术。始以明经射策取士。《汉书·平当传》:“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论议通明,给事中。”代成为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同为士流所重。主要考试经义。代用作考生的别称。
出处:语词卷 • M • mínɡ • 明
明经  举士科目之一。意谓通晓经术。初为汉代察举科目,渊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注重以经学取士。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诏令郡国举通明经术者,凡人口10万以上举五人,不满10万举三人,是为特科。隋时设为考试科目,唐因之,为常科,与进士同为主要取士科目。其下又分设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科。至开元末形成帖经、问义、试策三场考试程式。录取较进士为易,进士百取一二,明经十取一二,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前期地位稍优于进士,中期后声誉渐衰,为人所轻。宋代亦设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诸科,王安石熙宁兴学时停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度复置。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明经  ❶选举名目之一。即将通晓经学之人推荐于朝廷。汉代察举中射策取士即有明经。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无常制。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令郡国举通晓经学者,凡十五万人以上举五人,十万人以下举三人。此选多补博士、议郎。南北朝亦沿之。
  ❷即“明经科”。科举考试科目之一。隋炀帝始置,与进士科并行。以经义、策问取士。唐沿置,为进士、秀才等六科之一。其中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考试较易,录取人数多,中唐以后为人所轻视,士人多重进士科。五代沿置。宋嘉祐二年(1057年)亦置,下分三礼、三传等科。每经考墨义、大义,帖小经,试时务策。殿试考大义,帖大经、中经和小经。出身与进士科同。熙宁四年(1071年)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复置,得五百人,分授郎中、东宫侍书、参政、通判等官。后不行。
  ❸明、清贡生之俗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