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经传 篇名 注疏
词条 | 易传 |
释义 | 易传 易传 书名。(1)指《易大传》。《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称《传》。亦称《十翼》。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卜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内容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把世间最根本的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交互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变为它的反面。提出“穷则变,变则通”和“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命题。但同时又把发展理解为由矛盾趋向调和和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并用所谓“天尊地卑”等论证了贵贱尊卑的社会等级制的合理性。(2)指历代解释《周易》的著作。《汉书·儒林传》:“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北宋程颐、苏轼,南宋杨万里的《易》注,也称《易传》。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经传 篇名 注疏 易传 又称《易大传》。《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称《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卜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注释。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及《杂卦》,共十篇,合称《十翼》。各篇成书时代不一,约在战国至汉初陆续问世。各篇所释侧重不一。旧传孔子作,虽有质疑,但此观点占统治地位。《易传》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影响大的是《彖》和《系辞》。提出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和“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命题,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又用“天尊地卑”来论证贵贱尊卑的社会等级制的合理性。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易传 书名。(1)指《易大传》。《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称《传》。亦称《十翼》。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卜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内容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把世间最根本的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交互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变为它的反面。提出“穷则变,变则通”和“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命题。但同时又把发展理解为由矛盾趋向调和和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并用所谓“天尊地卑”等论证了贵贱尊卑的社会等级制的合理性。(2)指历代解释《周易》的著作。《汉书·儒林传》:“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北宋程颐、苏轼,南宋杨万里的《易》注,也称《易传》。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