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小组意识决策理论 小组意识决策理论 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1971年美国学者詹尼斯(IrvingL.Janis,1918—1990)在《小组意识》中提出。詹尼斯在分析了大量美国政府决策层所作出的政治和军事决策后发现,由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的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的失误。詹尼斯认为,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追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讨论问题的时候表现得更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一方面,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詹尼斯称这种行为趋向为心理传染病,或者称群体狂想症。小组意识表现出的特征是:一致性思维、倾向性选择信息、极端化的盲目情绪、对群体过分自信、很强的集体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詹尼斯提出预防小组意识不良影响的措施是: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怀疑和反对意见;领导在决策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邀请信任的“局外人士”参与决策和提出意见;领导者在每次会议上故意委派一个成员担任“魔鬼”角色,任务是故意和大家的意见相左;在完全一致后,应该再一次召开会议,专门提出疑问,并加以认真研究。出处:管理学卷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