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非 洲 • 东 非
词条 | 埃塞俄比亚 |
释义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Ethiopia) 旧称“阿比西尼亚”。东非国家。邻苏丹、南苏丹、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人口9881万(2013年),有80多个部族,主要有奥罗莫人、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等。阿姆哈拉语和奥罗莫语为主要民族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多信伊斯兰教或埃塞正教。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三分之二地区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一般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称。最高峰达尚峰海拔4620米。东南属索马里高地,东北近海为狭长平原。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占领土28%。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为主,兼有山地和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从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东北、东南递减到500毫米。有30多条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多湖泊,有“东北非水塔”之称,塔纳湖为最大的湖泊。非洲古国之一,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公元前975年已出现努比亚王国,公元初又兴起阿克苏姆王国。13—16世纪,阿姆哈拉人建立阿比西尼亚王国。16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相继侵入。19世纪初分裂为许多公国。1868年英国侵入,1889年获得统一。1890年意大利侵入,宣布埃塞俄比亚受其“保护”。1896年意大利被击败,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1936年又遭意大利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又被击败,1941年埃皇帝返回首都复位,“埃塞俄比亚”国名正式确立。1974年9月皇帝被废黜,改称“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1987年9月更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93年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1995年8月改称“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占就业人口85%以上,牧场占国土面积的51%。牲畜存栏数居非洲前列,有牛、羊、马、骆驼等。粮食作物有苔麸、玉米、高粱、小麦等。世界咖啡原产地,咖啡是重要经济作物,还有油菊、油菜、棉花、芝麻、甘蔗、烟叶、鲜花等。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铁、铂、铜、镍等,但大部分未开采。工业除食品和纺织两大部门外,还有制革、建材、化工、水泥、机械装配等。咖啡为首要出口商品,还出口皮革、水果、蔬菜等农牧产品;进口机械设备、汽车、石油产品、纺织品、药品、化工产品、燃料、粮食等。全国唯一铁路,由首都通往邻国吉布提港。全国共有40多个大小机场。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和野生动物园较多。 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非 洲 • 东 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