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古阴声韵有[b、d、ɡ]尾说
释义
上古阴声韵有[b、d、ɡ]尾说
上古阴声韵有[b、d、ɡ]尾说  音韵学学说。认为上古汉语阴声韵之、幽、宵、侯、鱼、支六部具有浊的辅音韵尾[ɡ],祭、脂、微三部具有浊的辅音韵尾[d],“去”“内”等字最早具有浊的辅音韵尾[b],歌部则具有辅音韵尾[r]的学说。瑞典高本汉《中日汉字分析字典》鉴于上古汉语中阴声韵的字跟入声韵的字关系密切,例如谐声字有“乍∶昨[k]”“敝∶瞥[t]”等,《诗经》押韵有“极[k]、背、克[k]、力[k]”(《大雅·桑柔》)、“逝、迈、外、蹶[t]”(《唐风·蟋蟀》)等,认为:假如只要声母和主元音相同相近,就可以互相谐声的话,那么“乍”就也应该有收[t]、[p]尾的谐声字,“敝”就也应该有收[k]、[p] 尾的谐声字,事实上却是没有,显然谐声的条件不只是声母和主元音要相同相近,韵尾也必须相同相近。现代北京话收[i]、[u]尾的,如“北”“白”“脚”“没”等,它们在中古是有辅音韵尾的入声字,现在中古的“乍”“敝”等也收[i]、[u]尾,那么就预示着它们的上古音也应该有辅音韵尾。跟入声字谐声和押韵的阴声韵字,十之九是去声字,显然这些字是因为有浊的辅音韵尾,调值较低,才变成去声的。古代波斯语serbi,汉人译作“鲜卑”“师比”,ser,汉人译作“师(狮)”,显然“师”上古音收[r]尾,而[r]跟[n]声音相近,所以又译作“鲜”。由此,高本汉替上古的阴声韵部构拟了[b、d、ɡ、r]韵尾。以后,丁邦新《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根据“子”“丑”“卯”“未”等地支字在傣语中的读音(如“丑”[piau]、“未”[mut]),认为上古“子”“丑”“卯”等收[ɡ]尾,“未”收[d]尾。参见“上古阴声韵不收[b、d、ɡ]尾说”。
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