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上计吏”,或简称“计吏”。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出处:语词卷 • S • shànɡ • 上
词条 | 上计 |
释义 | 上计 上计(shànɡ jì) ❶良好的计策。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❷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上计吏”,或简称“计吏”。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出处:语词卷 • S • shànɡ • 上 上计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上计时间通常在岁终之月。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归司徒总核,实则由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为“上计吏”,或简称“计吏”。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上计 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西汉沿用。其办法是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遣吏加以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为“上计吏”,或简称“计吏”。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上计 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该县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国相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县级上计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凡入京执行上计的人员称“上计吏”,或简称“计吏”。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