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L • lǐ • 礼
词条 | 礼治 |
释义 | 礼治 礼治(lǐ zhì)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用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维持统治。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于名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以便巩固统治阶级内部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荀子·修身》:“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出处:语词卷 • L • lǐ • 礼 礼治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用礼来维护等级秩序统治的学说。周代实行礼治,西周末年遭到破坏。孔子提倡礼治,强调“克己复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但认为对周礼要有所损益。荀子作《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与社会作用,为儒家中最早对礼作详细论述的学者。从物质生活的需求来说明礼的起源,认为礼起于“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荀子·礼论》)。强调礼能使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分明的等级制度中,都有恰当的地位与名分,“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礼记》强调礼在社会差序格局形成中的作用,认为“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白虎通》把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为“礼教”。理学家以礼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二),礼所规定的一切,实为维护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各自安于自己的名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凡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宦学事师、莅官行法、房屋建筑、祷祠祭祀、婚姻丧葬等,礼均有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从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故《荀子·修身篇》云:“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礼治 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用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维持统治。儒家自孔子起,即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于名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以便巩固统治阶级内部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荀子·修身篇》:“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