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指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如《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即士女,孙子即子孙,均为倒文。
出处:语词卷 • D • dào • 倒
词条 | 倒文 |
释义 | 倒文 倒文(dào wén) ❶校勘学术语。古书抄刊中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忽”字失韵,而“恍”恰入韵,故“恍忽”应是“忽恍”(依王念孙说)。 ❷指古书中为求协韵而倒置的文字。如《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即士女,孙子即子孙,均为倒文。 出处:语词卷 • D • dào • 倒 倒文 校勘学术语。指底本中顺序颠倒的文字。古人改正倒文,常用“乙”符,故又称“乙文”。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图书版本 • 校勘学 倒文 ⑴ 训诂学术语。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如《淮南子·原道训》:“游微雾,骛恍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恍”与“往、景、上”押韵,“恍忽”应是“忽恍”的倒文。 ⑵ 指古书中因古今语序的不同,或因诗词押韵、表达上的需要而倒置的文字。如《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以”训为“因”,“鲁故之以”即“因鲁之故”,这是语序的倒置。又如《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女士”即“士女”,“孙子”即“子孙”,这是因押韵而倒置。又如《吕氏春秋·重言》:“子耶,言伐莒者?”谓语“子耶”置于主语“言伐莒者”之前,这是为表达需要而倒置。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