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通“辨”。辨明;辨别。《左传·僖公四年》:“子辞,君必辩焉。”《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
❸治理。《左传·昭公元年》:“主齐盟者,谁能辩焉。”杜预注:“辩,治也。”
❹通“变”。变化。《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集释:“辩,读为‘变’。《广雅》:‘辩,变化。’辩、变古通用。” 另见pián。
出处:语词卷 • B • biàn • 辩
词条 | 辩 |
释义 | 辩 辩〔辯〕(biàn) ❶辩论;辩解。如:能言善辩。《荀子·劝学》:“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引申为言语巧妙诡谲。《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 ❷通“辨”。辨明;辨别。《左传·僖公四年》:“子辞,君必辩焉。”《后汉书·仲长统传》:“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口能辩味。” ❸治理。《左传·昭公元年》:“主齐盟者,谁能辩焉。”杜预注:“辩,治也。” ❹通“变”。变化。《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集释:“辩,读为‘变’。《广雅》:‘辩,变化。’辩、变古通用。” 另见pián。 出处:语词卷 • B • biàn • 辩 辩〔辯〕(pián) 见“辩辩”。 另见biàn。 出处:语词卷 • P • pián • 辩 辩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范畴。有辩论、推论两义。春秋时期,邓析“操两可之说”,教民兴辩,开创了先秦延续二百多年的名辩局面。墨子也主张“辩是非”(《修身》),“辩其故”(《兼爱》)。《墨子·经上》:“辩,争彼也;辩胜,当也。”并认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小取》)荀子将辩分为“小人之辩”“士君子之辩”“圣人之辩”三种(《荀子·非相》)。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的“辩学”,包含有丰富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中国逻辑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