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L • lǐ • 礼
词条 | 礼部 |
释义 | 礼部 礼部(lǐ bù) 官署名。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礼仪、祭享、贡举等职,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清末改设典礼院。 出处:语词卷 • L • lǐ • 礼 礼部 官署名。(1) 北魏始置。西魏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隋代始为尚书省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事务。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置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始掌贡举并成为重要职掌。北宋初职任较唐为轻,元丰改制,厘定礼部职掌,始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法。元代改隶中书省,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定制礼部自成一部。设尚书三员,下设侍郎、郎中、员外等。辖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等机构。明、清沿置,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下辖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清吏司。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1911年(宣统三年),更改为典礼院。(2) 隋、唐、五代礼部头司“礼部司”简称。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机构、团体 礼部 官署名。(1)北魏始置。隋代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北魏始有礼部,其制不详。西魏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隋代始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政务。唐因之,置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置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始兼掌贡举。北宋初职任较唐为轻,元丰改制,厘定礼部职掌,始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法。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与吏、户二部为左三部。至元十三年(1276年)定制礼部自成一部。设尚书三员,下设侍郎、郎中、员外等。辖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等机构。明、清沿置,下辖仪制、祠祭、精膳、主客四清吏司。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禄、太常、鸿胪三寺并入。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典礼院。(2)隋、唐、五代礼部头司礼部司简称。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