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J • jī • 基
词条 | 基督教 |
释义 | 基督教 基督教(jī dū jiào)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奉耶稣为救世主。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11世纪分裂为天主教(以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统治者)和正教(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命为“正宗的教会”)。公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又从天主教分裂出许多新的教派,合称新教。中国所称基督教,多指新教。 出处:语词卷 • J • jī • 基 基督教 ⑴ 基督教(Christianity)。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人耶稣所创立。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即原罪,并将永世受苦(见《创世记》);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以《旧约全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全书》为主要经典,合称《圣经》。初期基督教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具有较为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反社会压迫倾向,盼望弥赛亚来临、复国,毁灭邪恶和伸张正义。2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逐步转为宽容利用,至4世纪定为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曾一度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控制,后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派,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正教和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之间曾长期进行“教权”与“王权”之争。一部分农民、平民和市民则利用被封建统治者斥为“异端”派别的形式发动反封建斗争。16世纪,天主教内发生反对教皇制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产生一些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统称“新教”,主要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派。后新教又不断分化,派系日繁。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后,基督教借助殖民运动,由殖民国家教会或传教修会(差会)传布至亚非拉,成为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于欧、美、大洋洲各国。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曾于唐初(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天主教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后又于明万历年间再度传入。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沙皇俄国正式派遣俄罗斯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传教。新教各宗派自1807年(嘉庆十二年)起陆续传入中国。 ⑵ 基督教(Protestantism)。在中国,通常专指基督教新教,亦称“耶稣教”。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总 论 基督教 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耶稣所创立。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即原罪,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以《旧约全书》(承继自犹太教的经典)、《新约全书》为圣经。初期基督教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具有较为强烈的反民族压迫和反社会压迫倾向,盼望弥赛亚(希伯来语māshīa ,意为“救世主”)来临、复国,毁灭邪恶和伸张正义。2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逐步转为宽容利用,至4世纪定为国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会曾一度被东罗马帝国控制,后逐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史称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正教和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之间曾长期进行“教权”与“王权”之争。一部分农民、平民和市民则利用被斥为“异端”的派别发动反封建斗争。16世纪,天主教内发生反对教皇制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产生一些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汉译统称“新教”,主要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派。后新教又不断分化,派系日繁。 ![]()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古希腊罗马哲学 • 学 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