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词条 | 不可知论 |
释义 |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学说。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否定回答。此词首先由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1895)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欧洲近代的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是休谟与康德。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仍继续宣扬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本质,就是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屏障而不是桥梁,不承认在感觉之外有确实可靠的客观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懂得认识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有时,不可知论一词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出处:哲学卷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 哲学和宗教学术语。与“可知论”相对。在宗教观上,对超自然力或神灵是否存在持不可知或不置可否的怀疑态度,又称为“怀疑论”。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前481—前411)提出,我们不知道神存在还是不存在。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来源,但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性知觉的范围,感觉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包括上帝)存在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感觉和观念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引起,但可知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宗教观上的不可知论,在历史上有批判神学独断论的一面,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为宗教有神论继续存在留下地盘的一面。 出处:宗教卷 • 宗教学 • 名词、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