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庙堂、祭坛等
词条 | 社稷坛 |
释义 | 社稷坛 社稷坛 祭祀社稷的祭坛。周代天子立有三社:为全体百姓所立之社,叫大社;为自己立的,叫王社;为已亡之国立的,叫亳社。诸侯也立三社,分别叫国社、侯社和亳社。大夫以下,则与所居之地的群众共同立社,叫置社。天子所立大社(或称太社)必须暴露,为的是“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通典》卷四十五)。亡国之社则用屋覆盖。社稷坛原为二坛,社坛在东,稷坛在西,四面筑墙,四方开门。周代天子社坛用五色土,今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仍保存五色土原貌。诸侯社只用所在方位的颜色土,立木或石作为神主。儒教继续祭祀社稷,并分别立太社、太稷、帝社、帝稷坛等。隋唐后,逐步并为一个社稷坛,坛上填充五色土,中间立石以为神主。各地的社稷坛,也只用当地之土。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庙堂、祭坛等 社稷坛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太社(土地神)和太稷(五谷神)的场所。现有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位于北京天安门西侧。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面积22万余平方米。坛墙四面辟门。建筑物沿中轴线自北而南布置:北门内依次为戟门、拜殿和坛台。拜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坛台为底部每边17.8米的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方台,上覆黄(中)、青(东)、白(西)、红(南)、黑(北)五色土,象征五行;中央原有称“社主”的方形石柱。坛台四周有高1.7米的方形围墙,墙顶覆瓦按方位与土色一致。四面建有单间汉白玉石棂星门。1914年以社稷坛为中心改建为中央公园。陆续迁入和新建保卫和平牌坊、习礼亭、兰亭碑亭、荷池、水榭、假山等。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拜殿停灵,1928年改称中山公园,拜殿改称“中山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建筑水利卷 • 建 筑 • 中国建筑历史 社稷坛 在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全园轴线中心。原为辽、金兴国寺和元万寿兴国寺遗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社稷坛,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是明、清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场所。面积22万余平方米。分为两部:内墙有方坛,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方台,上覆黄(中)、青(东)、白(西)、红(南)、黑(北)五色土,象征五行;坛北为祭殿(今中山堂)和戟门。外墙有保卫和平牌坊、习礼亭、兰亭碑亭、荷池、水榭、假山等。1914年改建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此停灵,1928年改名“中山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文化地理 • 名胜古迹、纪念地 • 北京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