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墨义
释义
墨义
墨义mò yì  代贡举制度中,明经一科除口试经术大义(称“口义”)外,建中二年起,规定以所答内容,用笔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叫做“墨义”。见《唐会要·明经》。
出处:语词卷 • M • mò • 墨
墨义  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唐宋经义考试中的一种笔试问答。是为补救口义考试之失而产生,实是口义考试的形诸文字。始于唐。由主考官提出简单经义问题,书于纸上,令考生依经、注以笔默写作答,只须直书其义,不必阐发。如题“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答:“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谨对。”每经须默义数十上百条,一如口义。虽不如口义灵活,却使考试过后有案可查,能使取舍公平。唐代口义墨义考试优劣之争长期不休,多有反复。唐宋时,明经、开元礼、三传、三史等科考试都用此法,至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改革,以经义试士方罢除。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墨义  唐、宋科举考试方式。唐代明经科原本口试经术大义,称口义。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中书舍人赵赞知贡举,奏请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重修辞,以此为凭,定其取舍,称为“墨义”。即以书面问答形式回答经义。宋沿之,用以考进士和诸科举人。试法极为简单。如问:“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答:“七人某某也,谨对。”熙宁四年(1071年)罢明经科,进士科亦罢考墨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4: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