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英国现代史
词条 | 丘吉尔 |
释义 | 丘吉尔 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英国首相(1940—1945,1951—1955),保守党领袖。毕业于桑德赫斯特军事学院。1895年投军,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及英国侵略印度、苏丹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曾连续当选为自由党或保守党议员。历任殖民地事务、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等部大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希特勒在德国当政后,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反对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进入战时内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发表声明援助苏联,并促成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Fulton)发表演说,鼓吹英美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时期的序幕。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基本保持工党政府的企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对外继续奉行亲美政策。1953年封为爵士,并获同年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辞职。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现代史 • 英国现代史 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965) 英国首相(1940—1945,1951—1955),政治家、战略家。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一贵族世家。1895年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曾任商务、内政、海军、陆军、空军大臣等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力主对苏俄武装干涉。欧洲战争爆发前,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联苏制德。1939年9月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出任战时内阁首相,领导军民对德作战。苏德战争爆发当天,宣布援助苏联,不久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大战期间,多次出席重大国际会议,参与同盟国战略决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1945年竞选失败离职。1946年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英美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冷战”帷幕。1951年再次当选首相。1953年受封爵士并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世界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出处:军事卷 • 世界战争 • 军事人物和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