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制度
词条 | 祭孔 |
释义 | 祭孔 祭孔 古代祭祀孔子的活动。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于曲阜阙里以孔子故居立为庙,置卒看守,藏孔子衣冠、琴、书,岁时奉祀,谥号“至圣先师”。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祀孔子,为帝王祀孔之始。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幸鲁,拜谒孔子讲堂。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幸阙里亲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又于讲堂说经,为帝王同祀孔子弟子之始。之后,章帝、安帝先后幸临祭祀,桓帝、灵帝先后为孔庙立碑。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于孔庙外建屋舍以居学者,为庙学合一之始。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太学中行四时备三牲祀孔礼;太元十一年(386年)于南方京畿立庙祀孔,孔庙始出阙里。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令营造孔庙及鲁郡修复学舍,兴庙立学成为惯例,南北朝竞相立庙并为孔子及十弟子造像。北魏孝文帝、北周宣帝在京城立孔庙都优于阙里,祭孔的政治意义更为加强。北齐时每立新学必行释奠礼祭祀先圣先师,各地郡学坊内亦立孔颜庙。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令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罢祀周公,升孔子为“先圣”;贞观四年令州县学皆建孔庙,为州县学立孔庙之始;并一律春秋释典,祭孔遍行天下;贞观二十一年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胜、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人从祀;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南面而坐,以十哲东西陪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称孔子“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宗即位,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毁各地孔子像而代之以木牌位,称孔子为“先师”;洪武二十六年颁大成乐,为州县祀孔子用乐之始。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孔子“至圣先师”。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幸曲阜,诣先师庙,授亲题“万世师表”匾悬于大成殿,自此各地孔庙因之。雍正四年(1726年)亲诣视学,始定牺牲笾豆,视丁祭行礼,二跪六拜,并定明年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诞辰,官民军士致斋一日。清末政府所颁学堂管理条例中仍规定有祭孔仪式,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令禁止。1913年袁世凯政府明令恢复祀孔典礼,教育部为此通令全国学校,1914年政治会议又通过《祀孔案》。民国时期祭孔程序与礼仪有较大改进,如以常服代祭服、以鞠躬代跪拜。1986年复行祭孔大典,已成集乐、歌、舞、礼为一体,以缅怀孔子、认同文化为内涵的民俗活动。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