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祭礼
释义
祭礼
祭礼jì lǐ  ❶祭祀或祭奠的仪式。如:举行祭礼。《礼记·檀弓上》:“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❷祭祀或祭奠用的礼品。如:摆上祭礼。
出处:语词卷 • J • jì • 祭
祭礼  亦称“吉礼”。祭祀之礼。儒教最重要的礼仪。祭祀的作用,一是祈,即通过祷告祈求神灵降福和庇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诗经·大雅·大明》);“王者诸侯所以立社稷者,为万人求福报功也”(《通典》卷四十五)。雩(祈雨)、祈谷,还是儒教专门的礼仪。二是报,即报答恩德:“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礼记·祭义》)。祭祀天地百神,祭祀功臣贤者,祭祀祖宗父母,都具有报恩的意思。报和祈往往同时进行。三是告,即逢大事向神灵报告,如同每逢大事要向官长或父母报告。儒教专设有告礼,如出征、改元、册封、登基等重大政治、军事活动,都要在规定的祭日以外,随时向天地、宗庙行祭告礼。告的同时自然是祈求福佑。祭祀的原则是同类才可以祭祀,因为“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左传·闵公三十一年》)。人也不应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之类,因为合乎礼制,当祭,朱熹认为也会得到鬼神的歆享(见《朱子语类》卷三)。祭祀中最重要的要求是“敬”:“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礼记·祭统》);“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卷六)。宋儒要求人们要把敬的要求贯彻于人的全部行动,时时处处都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承事如祭”,如“对越上帝”(朱熹《敬斋箴》)。从而把儒教外在的礼仪变为内心的宗教修养。适应现实的等级尊卑制度,儒教对祭礼也划分了严格的等级:天子祭天,诸侯(或地方主官)祭境内山川,大夫祭五祀,百姓只能祭自己的祖宗。同时也为不同行业规定自己该祭的神。违犯规定,就是越礼。清代末年,康有为企图仿基督教改革儒教的祭祀制度,使人人皆可祭天、祭孔,未获成功。儒教认为祭祀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礼 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