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对上报告。如:禀告;禀陈。《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个禀帖,禀知按察司。”
❸禀报的文件。如:具禀详报。 另见lǐn。
出处:语词卷 • B • bǐnɡ • 禀
词条 | 禀 |
释义 | 禀 禀〔稟〕(bǐnɡ,旧读bǐn) ❶领受;承受。如:禀性;禀承。陶潜《饮酒》诗:“禀气寡所谐。” ❷对上报告。如:禀告;禀陈。《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个禀帖,禀知按察司。” ❸禀报的文件。如:具禀详报。 另见lǐn。 出处:语词卷 • B • bǐnɡ • 禀 禀〔稟〕(lǐn) 通“廪”。给予粮食。《汉书·文帝纪》:“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颜师古注:“禀,给也。” 另见bǐnɡ。 出处:语词卷 • L • lǐn • 禀 禀 ❶官名。春秋齐置。掌发放粮谷救济民众。一说即《周官》廪人。“禀”、“廪”古时通假。 ❷亦称“禀文”、“禀帖”。文书名。上行文。初属官员之间私人信件性质,为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祝贺或疏通情节时使用,无一定程式或用语,运转形式也比较灵活。至清乾隆初年始将其归档,成为公开的上行文书。与札文不同,未列入法定文书。此后,地方州县官向总督、巡抚,以及衙署内部书吏、衙吏,向长官请示或报告公事时普遍使用。普通士民向官府陈述事由时亦用,称禀帖。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