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历史事项
词条 | 东西教会大分裂 |
释义 | 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 指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事件。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语地区的东派教会与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语地区的西派教会的冲突由来已久,公元4世纪末,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分化加剧。在权力上,罗马教皇认为自己继使徒彼得位,应享首席地位,权力当超过其他主教。东派教会表示反对。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决定,君士坦丁堡教会除首席荣誉外,在教会事务上与罗马教会具有同等权力。在教义上,主要是“圣三论”的“和子句纠纷”。西派主张圣灵(神)由圣父及圣子共发,东派则认为圣灵(神)仅来自圣父。此外还存在势力范围之争,即要求归还领地的问题。11世纪中期,东西教会相互废除对方教会在自己地区内的礼仪。1054年教皇利奥九世(Leo Ⅸ,1049—1054年在位)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Michael Cerularius,1043—1058年在位)又各自宣布开除对方教籍,从此双方彻底分裂。东派教会只承认前七次公会议决议和《尼西亚信经》,以“正统”自居,故称“正教”;西派教会则以“普世性”自许,故称“公教”(即天主教)。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历史事项 东西教会大分裂 1054年基督教东、西两派的正式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原已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东派(传播于希腊语地区)和西派(传播于拉丁语地区)的分化亦随之加剧。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仍受东罗马皇帝控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逐渐扩大权势,并与西欧世俗封建统治者既明争暗斗又互相利用。与此同时,东、西教会彼此抗衡,也都力求削弱对方,以扩充自己的影响。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皆宣布革除对方教籍,至此基督教东、西两大派正式分裂。东部教会以“正宗”自居,称正教(或“东正教”);西部教会以“普世性”自许,称公教(即天主教)。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中世纪史 • 意大利中世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