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离子缔合理论 离子缔合理论 关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因相互作用而缔合成离子缔合体的理论。由皮耶伦(N.Bjerrum,1879—1958)、富斯(R.M.Fuoss,1905—1987)与克劳斯(C.Kraus,1875—1967)分别提出和发展而成。在电解质溶液中,当电荷相反的离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时,相互间的静电引力可以超过热运动而形成离子的缔合体。由两个离子缔合而成的称为“离子对”;由三个离子缔合而成的称为“离子三联体”。个别的缔合体存在的时间虽很短促,但从统计的观点看,溶液中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缔合体。理论计算表明,在0.1~1摩/升的浓度范围内,对于离子直径为0.2纳米的1-1型电解质,约有20%的离子因碰撞而形成“离子对”。对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和其他性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化 学 • 物理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