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yòu  通“又”。
  ❶更加。《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❷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另见yǒu。
出处:语词卷 • Y • yòu • 有
yǒu  ❶具有;占有;保有。《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可用于数量词前。如:湖面有一里多宽。亦可用于动词前。如:有望化解矛盾。
  ❷指存在。《诗·小雅·大东》:“西有长庚。”亦指存在过。如:有一次提到此事。引申指活着。柯丹丘《荆钗记·议亲》:“(末):‘令堂有么?’(生):‘家母有。’”
  ❸ 发生或出现。如:妈妈有病了;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❹丰收;多。《诗·鲁颂·有》:“自今以始,岁其有。”又《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有。”朱熹注:“有,犹多也。”
  ❺通“或”。《书·多士》:“朕不敢有后。”
  ❻通“域”。《诗·商颂·玄鸟》:“奄有九有。”
  ❼通“友”。亲善。《左传·昭公二十年》:“是不有寡君也。”
  ❽通“为”。《国语·晋语一》:“其有吉孰大焉!”
  ❾作语助,无义。如:有;有。《诗·周南·桃夭》:“有其实。”又《小雅·六月》:“其大有颙。”
  ❿用在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请;有劳大驾。
  ⓫“无”的对称。两者共同构成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
  ⓬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存在”的另一译名。
  ⓭姓。
  另见yòu。
出处:语词卷 • Y • yǒu • 有
  佛教教义名词。“存在”的意思。使用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两种。(1) “十二因缘”之一,又称“有支”。指决定来世所得“果报”的思想行为之总和。《俱舍论》卷九:“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此位名有。”又说:“由取为缘,积集种种招后有业,说明为有。”“有”体被视为五蕴,故“总说有体是五取蕴”。其中又分四种,称为四有。“有”义的进一步引申,就成了世俗世界的代称,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亦称为“三有”。根据所谓“有情”的不同情况,又分“三有”为九类,谓“九有”,亦称“九有情居”,或“九居”。(2) 相对于“空”、“无”而谓之“有”。由于各个宗派思想体系不同,对于“有”的解释迥然有异,又有“假有”、“实有”、“妙有”、“胜义有”等之分。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与“无”相对,共同构成一对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把“无”看作是产生“有”的精神本原。三国魏王弼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提出贵无论,认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西晋裴则主张崇有论,认为无不能生有,“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晋书·裴传》)郭象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主张万物“块然而自生”。明清之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在西方哲学中,通常认为“有”指存在着的东西,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