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有交情。《世说新语·方正》:“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后多以指男女间相互爱慕。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❸译自梵语sattva。音译“萨埵”。亦称“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反之,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非情”或“无情”。
出处:语词卷 • Y • yǒu • 有
词条 | 有情 |
释义 | 有情 有情(yǒu qínɡ) ❶有感情;有意味。《世说新语·言语》:“〔卫玠〕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动笔形似,画外有情。” ❷有交情。《世说新语·方正》:“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后多以指男女间相互爱慕。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❸译自梵语sattva。音译“萨埵”。亦称“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反之,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非情”或“无情”。 出处:语词卷 • Y • yǒu • 有 有情 译自梵语Sattva,音译“萨埵”。亦称“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非情”或“无情”。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有情 译自梵语sattva。音译“萨埵”。亦称“众生”。佛教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六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反之,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的东西称为“非情”或“无情”。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