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古代以小学为“外舍”。《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宋代太学三舍,初学者入外舍。参见“三舍
❸”。
❸外宿。《管子·戒》:“桓公外舍,而不鼎馈。”
出处:语词卷 • W • wài • 外
词条 | 外舍 |
释义 | 外舍 外舍(wài shè) ❶外戚。《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李贤注:“外舍,外家。” ❷古代以小学为“外舍”。《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宋代太学三舍,初学者入外舍。参见“三舍 ❸”。 ❸外宿。《管子·戒》:“桓公外舍,而不鼎馈。” 出处:语词卷 • W • wài • 外 外舍 ⑴ 古代小学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⑵ 宋代学校实行三舍法的第三等级。熙宁四年(1071年)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逐级递升的等级,初入学者入外舍,初无限额,次年定为700人,元丰二年(1079年)增至2 000人。学生每年公试,参酌平时行艺表现,考在一二等者,升入内舍。元符二年(1099年)行之于州学。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重建太学,外舍生逾千。参见“三舍法”。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制度 外舍 宋代学校实行三舍法,第三等称外舍。熙宁元年(1068年),太学外舍招生一百人,入斋听读,官府不贴食钱,为太学非正式学生。四年,太学行三舍法,外舍生始为正式学生,名额不限。五年,限七百人,由官府给食。元丰二年(1079年),增至二千人。元符二年(1099年),州学推行三舍法,每年贡上舍、内舍生一至二人,补入太学内舍、外舍。崇宁三年(1104年),太学外舍划归辟雍。南宋重建太学,外舍生陆续增至千人以上。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