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Z • zhōnɡ • 中
词条 | 中书令 |
释义 | 中书令 中书令(zhōnɡ shū lìnɡ) 官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典尚书奏事。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为中书,并分设中书监及中书令。唐代时,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中书令,实际任宰相者多仅授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制略同。中书令在隋代曾改名内史令、内书令。唐代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旋复旧称。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废。 出处:语词卷 • Z • zhōnɡ • 中 中书令 官名。(1)西汉时中书谒者令省称。(2)三国魏文帝黄初初年置,为中书省长官之一,掌收纳章奏,草拟、发布皇帝诏令,权任甚重。西晋沿置。东晋时成闲职,多授予宗室大臣,以示礼遇。南朝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然权归中书舍人。隋改称内史令。唐初复置,为中书省长官,总判省事,与门下、尚书省长官并为宰相。高宗以后,在三省长官中权任最重。后屡改屡复。唐中期以后,常加检校名义,用以酬赏功臣或为藩镇加官。北宋初为二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复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南宋省。辽、金为无实际职掌的尊号。元代为中书省长官,典领百官,例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中书省政务由左、右丞相主持。明初罢。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中书令 官名。汉武帝时为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制,由尚书、侍中、大司马、大将军等组成。尚书一职由士人担任,称尚书令,由宦者担任称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两职实为同职异名。掌传宣诏命。汉末废中书令。东汉仅存尚书令而无中书令。曹魏时为分割尚书权力,置中书省,下设中书监、令,负责审理章奏,草拟诏旨,参与机要,成为政府出令机构。隋唐设三省制,中书省是中央政府的制令机构,它承旨撰制国家诏命、法令,起制令、决策作用。中书令为其主要长官,正三品,有二人,与侍中、尚书仆射共为宰相之任。宋以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二府”,分掌军国大政,仍置中书令,然不预朝政,仅为序进之位。元为一省制,以中书令为中书省主要官员,正一品,以皇太子兼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明废中书省,设内阁,中书令遂罢。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