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S • shànɡ • 尚
词条 | 尚书省 |
释义 | 尚书省 尚书省(shànɡ shū shěnɡ) 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统之。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出处:语词卷 • S • shànɡ • 尚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逐渐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组织机构逐渐完备,分为都省(都堂)、尚书曹、郎曹三级。两晋、南北朝大体相沿。自魏、西晋置中书省,掌纳奏拟诏出令之政,职权过于尚书。东晋、南朝宋、齐复重尚书,以录尚书事为真宰相,职权极重。梁、陈以中书省总机要政务,尚书听受成命而已。北魏分尚书为三十六曹。孝文帝改制以后,以录尚书事为长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书、二丞,权任颇重。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改置十二部,后仿《周礼》建六官,遂罢尚书省。隋代复置,与门下、内史并号三省,共秉军国大政。本省为政务中枢。省务常由左、右仆射主持,设六部: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各设尚书为长官,后设侍郎为副长官。历代沿置。唐代三省并重,本省为最高政令执行机关,出居宫禁外,时号南省。龙朔二年(662年)废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本省长官,与中书令、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武则天以后,渐居三省之末。中唐以后,省务由侍郎、左右丞主持。北宋初年形同虚设,元丰改制后复掌执行政令,罢中书门下,以尚书都堂为政事堂,在三省中职权最重。以左、右仆射为长官,列位宰相。南宋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辽为南面官署,名义上掌汉人之政,实际职事多在南枢密院。西夏仍为最高行政机构。金亦置,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枢府。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罢制国用使司,改立尚书省,总领六部,政务多由本省处决。至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并入中书省。明、清不置。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尚书省 官署名。秦,汉初,尚书为殿中主发文书之小吏。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重用尚书,常参与朝政。东汉后,尚书权愈重,所谓“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其职无所不统,并设尚书台(亦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初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唐制,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右司统之,凡二十四司,分曹共理天下庶政。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