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举制度
释义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隋以后中国历代王朝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其特点为投牒自进,分科考试,逐级考选,依成绩高下决定弃取与授官。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高祖纪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建进士科。唐因隋制,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开元礼、道举、童子及诸经、诸史、礼科、传科等常科,并有皇帝特诏临时举行的诸多制科,而进士科渐为人所重;考试之法,有帖经、口义、墨义、策论、杂文(诗赋)等;武则天时亲行殿试,长安二年(702年)并设武举。宋初实行糊名、誊录等考场防弊措施。王安石兴学校,改科举,罢诸科,唯留进士;罢帖经、墨义、诗赋而重经义、论、策。元代考试实行民族区别政策,并规定经义考试从四书中出题,答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明清考试形成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制度,三年一行,只进士一科;乡、会试试经义、诗赋、策论三场;明成化规定经义考试文体为八股文。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废八股,开经济特科。1905年行新学,废科举。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科举制度  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隋文帝以九品中正制为贵族垄断,百弊丛生,乃废之,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士。炀帝时始置进士科。通过各科考试,合格者可录用为官。唐代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这些科目每年举行考试,称为常举。此外,尚有皇帝特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举。诸科之中,惟进士科最为人所重。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增设武举。宋代保留了常举诸科与制举考试,王安石变法时,以经义代诗赋为考试内容。以后又曾立经义、诗赋二科。元、明、清沿之;并在考试程序上增加了殿试,即考生通过省试(礼部试)后,还须赴殿试,由皇帝亲临录取。太宗时,又创立了糊名、誊录等制度,减少了考官阅卷时舞弊的可能。辽有进士甲、乙科,分乡贡、礼部试、廷试。金设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四级,三年一试。元前期废科举,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只进士一科,考试以经义为主,在《四书》内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三年一试,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至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考试亦分三级,只进士一科,且定子、卯、午、酉年乡试,辰、未、戌、丑年会试。考试内容规定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考生必须以《四书集注》等宋、元人注释为根据,“代圣贤立言”。此外,防止舞弊的措施,如搜检、回避、复试等也更为周密。清朝除文、武科外,又有为八旗士子特设的翻译科。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改试策论。光绪三十一年,行新学,废科举。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隋以后各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幹)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三十一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废除。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