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公学
释义
中国公学
中国公学  清末留日回国学生自行创办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日中国学生因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规则》而愤然回国,1906年1月留学生代表在上海议决举办中国公学,接纳归国学生。4月,租北四川路横浜桥民房开学。设高等、普通、师范、理化、德文等班,学生300余人。教员有马君武、马相伯等人。学生通过组织校友会,设评议与执行二部,进行学校管理。因经费极其困难,庶务姚洪业愤而自杀,引起社会震惊,得各界捐助。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准予月拨银千两,政府拨予吴淞炮台公地两百亩、大清银行借银十万余两建校舍。并委郑孝胥为监督。1908年组建校董会,弃原学生自主管理,引发学潮。退学学生一度另组新中国公学,两年后复合。1916年奉政府命停办。1919年在吴淞复校,设商科与中学。中学部于20年代初由舒新城所率开展道尔顿制实验,产生全国影响。1922 年议升大学。1928 年设文理学院、社会科学院、预科。1932年淞沪会战后停办。1933年租赁临时校舍重新开学。后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结束”。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中国公学  清末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日本政府公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引起中国留日学生强烈反对,退学返抵上海者一时达3000余人。为使归国学生不致失学,姚宏业、孙镜清等筹集经费,在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等任校董。1906年2月开学,首批学生318人,分高等、普通、师范、理化四科。由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学校实行民主自治管理,学生自办《竞业旬刊》,宣传革命。次年,学校迁至吴淞。1932年校舍被日本侵略军焚毁。1933年租赁临时校舍,重新开学。后为南京国民政府勒令停办。1949年在重庆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四川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西南财经大学)。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近代史 • 机构、组织 • 机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