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心理卷 • 工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词条 | 期望理论 |
释义 |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研究和揭示目标对人产生激励作用的规律的动机认知理论。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Harold Vroom,1932— )在《工作和激励》中提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二是期望值,指一个人根据经验判定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期望模式的公式为:M=V×E。其中:M代表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代表效价,E代表期望值。故该理论亦称“期望-效价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其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其假设是管理者知道对员工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员工判断依据是员工个人的知觉,与实际情况不相关。只要员工以自己的知觉确认自己经过努力工作就能达到所要求的绩效,达到绩效后能得到具有吸引力的奖赏,就会努力工作。后弗鲁姆又经过多次扩展,将期望值分为对实现工作目标的可能性估价和能获得的奖励的认知,将努力结果分为实现工作目标和行为者最终希望达到的目标,形成一个复杂的激励模式,称为“期望-工具理论”。 出处:心理卷 • 工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期望理论 即“期望模型”。 出处:经济卷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领导理论 期望理论 激励理论的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1932— )于1964年提出。主张通过考察个人努力与最终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认为人们只有在预期的活动有助于达到某项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从事某种事情。一个人对期望值估计越高,对效价评价越高,被激励的力量就越大、动机越强。其公式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强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并要求管理者创造条件,使个人目标有实现的可能性。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行政学 • 行政管理理论 期望理论 研究和揭示目标特征对人产生激励过程的规律的理论。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Victor 出处:管理学卷 • 组织行为学 • 个体心理特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