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指范围或程度的广、深。如:大干一场;皆大欢喜。《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
❸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哥;老大。
❹再。如:大前天;大后日。
❺称对方有关事物的敬辞。如:大札;大作。
❻尊敬;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又《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货财。”
❼过于;超过。《国策·秦策二》:“亦无大大王。”
❽旧用作“大钱”的省称。如:不值一个大。
❾姓。唐代有大明。 另见dài,tài。
出处:语词卷 • D • dà • 大
词条 | 大 |
释义 | 大 大(dà) ❶与“小”相对。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等的广阔、高厚、宽绰或众多。如:大陆;大山;大海;大会。 ❷指范围或程度的广、深。如:大干一场;皆大欢喜。《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 ❸指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哥;老大。 ❹再。如:大前天;大后日。 ❺称对方有关事物的敬辞。如:大札;大作。 ❻尊敬;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又《性恶》:“大齐信焉,而轻货财。” ❼过于;超过。《国策·秦策二》:“亦无大大王。” ❽旧用作“大钱”的省称。如:不值一个大。 ❾姓。唐代有大明。 另见dài,tài。 出处:语词卷 • D • dà • 大 大(dài) ❶义同“大”(dà),用于“大夫(医生)、大王(戏曲、小说中称国君或强盗首领)”等。 ❷通“待”。将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 另见dà,tài。 出处:语词卷 • D • dài • 大 大(tài) 通“泰”、“太”。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 另见dà,dài。 出处:语词卷 • T • tài • 大 大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真善美焕发的光彩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壮美和崇高、伟大。春秋时孔子已提出“大”的概念:“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孟子探讨了“大”的审美特征:“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庄子辨析了“美”与“大”的联系与区别:“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他们肯定“大”不仅涉及道德品质业绩的伟大,属伦理学范畴,而且“大”在“美”的基础上形成,比“美”更充实、更感人、更光彩夺目,属美学范畴,具有审美价值。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