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D • dà • 大
词条 | 大乘 |
释义 | 大乘 大乘(dà chénɡ) 亦称“大乘佛教”。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佛教派别。公元1、2世纪间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发展而成,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大乘”,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认为三世十方有佛无数,主张利他和普度众生,并以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以《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公元3世纪,龙树、提婆阐发了“一切皆空”理论,形成中观学派;4、5世纪间,无著、世亲阐发了“万法唯识”理论,形成瑜伽行派;至7世纪,大乘佛教中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而产生大乘密教。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密教成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出处:语词卷 • D • dà • 大 大乘(Mahāyāna) 亦称“大乘佛教”。佛教派别。大是对小而言,乘是指运载工具。公元1—2世纪间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发展而成,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大乘”,而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认为三世十方有佛无数,主张利他和普度众生,并以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以《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3世纪,龙树、提婆阐发了“一切皆空”理论,形成中观学派;4—5世纪间,无著、世亲阐发了“万法唯识”理论,形成瑜伽行派;至7世纪,大乘佛教中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互相调和而产生大乘密教。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密教成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三大系。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今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派、组织、机构 大乘 亦称“大乘佛教”。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大是相对小而言,乘指运载工具。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故自称“大乘”。而将主张自我解脱的教派,贬称为“小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在理论上主张否定人我、法我的实在性。认为通过修行六波罗蜜能得到解脱。又提倡十方三世有无数佛,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作为个人解脱的最高目标。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 巴基斯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