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中国教育史 |
释义 |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书名。黄绍箕、柳诒徵著。原系黄绍箕为新办大学堂所撰教科书,事未竟而卒,柳诒徵受托费时两年于1910年撰成。现存1925年铅印本,叶尔恺序,沈曾植题写书名。系中国学者最早撰写的中国教育史著作。五卷,37节。起自上古伏羲、神农、黄帝,迄于春秋孔子。叶尔恺序云:“光绪季年,仲弢前辈著中国教育史五卷,自上古迄孔子。本实事求是之旨,多采诸子及古旧注说,间及阎百诗、阮芸台、汪容甫、焦理堂、章实斋诸人之绪论,而以西学说附益之,论断精确,考据详核,俾人知教育原理,中西未尝不同。其用意之善,与夫致力之勤,固近代言教育者所未见也。”以圣人德教嬗变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主线,将所撰教育历史分为周以前的教育、西周的教育、春秋的教育三段,对西周官学、孔子私学论述尤详。尝试运用德育、智育、体育范畴考察教育的实施。提出教育制度史研究范畴为教育宗旨、学校制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史料丰富而翔实。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整理本。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中国教育史 书名。近人陈青之著。三卷,一册。上卷192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室出版,商务印书馆1936年4月初版上下册本,10月再版精装一册本。撰述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迄于当时(1934年)。按社会形态将中国教育史分为六期,而为六编: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公元前3500—前1123)、封建时代的教育(前1122—前222)、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前221—后959)、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960—1643)、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1644—1861)、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1862—1934);编之下按朝代分期,期下列章,共65章。阐明研究的任务为:说明教育制度与学说变迁的原因;比较各时代、各地方教育的异同;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利用;以客观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认为“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教育思潮、教育制度都以社会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阶级产生后,教育与劳动分家,成为统治工具,而无独立可言。对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展现比较充分。对当时诸多学术争鸣问题反应敏感,疑古思潮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都有体现。有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整理本。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中国教育史 书名。陈东原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撰述起于汉代,迄于维新运动失败。实与作者另著《中国古代教育》(即先秦教育史)相接。28章。认为“历史的探究,并不是要我们在过去事件中找着今日所需要的答案,而是使我们从过去因变的研究,学习到找寻今日答案的方法”。教育史的故事是旧的,而意义却长新(《序》)。将中国教育史分为:第一期秦与先秦,第二期汉至清末,第三期清末迄今,本书专论第二期。本期可称为“养士教育时期”,特点为:国家不费多大力量,只定一个考试标准,教育之事社会便会自动起来,趋向于这一标准,教育是被动的、中央集权的;是统治阶级的教育,被统治阶级除优令皂隶外都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教育是培养驯服的国民性的工具;自汉代察举到后世科举莫不重视乡里籍贯,有平衡机遇、稳定社会和经济的作用;考试重纸上文章,不出儒学范围,科学难以发生;士人为统治阶级候补,易滋因循怠惰、贪私利己。方法上受胡適影响大,讲究“无征不信”;对发生在基层的教育活动贯注极大兴趣,以“逼真”反映实际教育生活为尚;史料运用有极大开拓,小说、野史、简牍等材料多有采用。有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整理本。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中国教育史 书名。王凤喈著。其所著《中国教育史大纲》的修订本。1945年以教育部大学用书委员会审定的部定大学用书名义出版,1957年台北第四版再作修订,后一再刊印,达数十版次,在台湾地区使用甚广。较之前书的变化在于:体系作调整:分四编,14章。第一编绪论,第二编上古教育(三代、春秋战国),第三编中古教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四编近代教育(从清同治起)。内容有增删:删除礼制、兵制、艺术等大量背景性知识;大大增加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内容;教育思想发展突出儒家主线;近代增加教育行政、侨民教育、教育思想。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整理本。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