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词条 | 未来主义 |
释义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的一种文艺思潮。源自拉丁文futurum,意为未来。其特征是:以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的哲学为依据,歌颂资本主义城市和机器威力;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所谓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骚扰音乐”和四度空间;否认一切伟大遗产和传统;制造一种只有音响却毫无意义的词组,去表现骚乱、动荡的世界;强调表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即混乱的思想状态)。1909年,作家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的诞生及其宣言》。旋即扩展到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造型艺术领域;画家卡拉、博乔尼、巴拉、塞韦里尼1910年在都灵发表“未来主义绘画宣言”。1912年在巴黎小贝恩海姆美术馆举办首次未来主义画展。嗣后陆续又有“未来主义雕塑宣言”、“未来主义服饰宣言”、“未来主义建筑宣言”等发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遍及欧洲各国。1926年因得到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的支持,成为宣传法西斯党暴力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工具。此派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有影响。 出处:美术卷 • 通用名词术语 未来主义 亦称“未来派”。现代西方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随后波及俄国,在法、英、德、波兰也有影响。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利奈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其诞生。次年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声称20世纪初工业、科学、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与社会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已成为时代主要特征;未来的文学艺术应该具有“现代感觉”;歌颂“进取性的运动”和“机器文明”,赞美“速度的美”与“力量”。他们认定人类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由此提出“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不满现存秩序。在他们看来,战争、暴力、恐怖,都是为着摧毁旧的传统、创立新的未来所必需的,因而值得礼赞。这一流派在1926年曾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成为宣传暴力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工具。在俄国,未来主义分“自我未来主义”和“立体未来主义”两派,后者倾向革命和进步。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文学思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