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儒家伦理思想。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出处:语词卷 • Z • zhōnɡ • 中
词条 | 中庸 |
释义 | 中庸 中庸(zhōnɡ yōnɡ) ❶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❷儒家伦理思想。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出处:语词卷 • Z • zhōnɡ • 中 中庸 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作。肯定“中庸”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和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朱熹采程颐说,解为折中之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世界本体,认为“至诚”可臻人生最高境界;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顺应本性而加扬长的教育;提出“尊德性”与“道问学”、“自诚明”与“自明诚”两种致学途径;提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个别发展途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将其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始尊为儒家经典。提出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命题引发理学与心学论辩不休。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教材 中庸 中国儒家的政治道德和哲学范畴。也是儒家主张的重要施政方法。“中庸”即“用中”,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孔子从尧的“执中”理念中提炼出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宋朱熹为“中庸”作注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即事物的最佳状态。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以合乎礼为中轴,寻求对立双方的平衡。所谓“夫礼所以制中也”。又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举其中”。他认为一切严格按照礼来行事,就是中庸。儒家把中庸看作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原则,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中庸之道富含政治调和、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中庸 儒家经典之一。为《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时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中庸》表达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南宋朱嘉作《中庸章句》,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该书重点发挥了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消解阶级矛盾。中庸之道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很大影响。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中庸 儒家伦理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庸,有平常、常道、用等义。《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在《中庸》中,不仅以“中庸”为美德,而且还作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求对立两端的统一与中和。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中庸 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战国时子思作。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