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D • dào • 道
词条 | 道德 |
释义 | 道德 道德(dào dé) 一定的社会阶段形成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只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如:道德败坏;不道德的行为。《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出处:语词卷 • D • dào • 道 道德 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实现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西方,源于拉丁文moralis,意谓风俗、习惯、品性等。道德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表现为道德关系、道德体系、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理想等;主观方面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具有历史性,其内容和形式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形成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与利益密切相关,总是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既受经济基础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应当”如何的方式调节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以指导行为为目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由于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共同的行为调节问题,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之间,具有某些共通或相一致的方面,这就是道德的全人类性。 出处:哲学卷 • 伦 理 学 • 原 理 道德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表现为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规范等;主观方面指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等。具有历史性,其内容和形式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形成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与利益密切相关,总是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既受经济基础制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应当”如何的方式调节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以指导行为为目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由一定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又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由于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共同的行为调节问题,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之间,具有某些共通或相一致的方面,这就是道德的全人类性。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社会学分支 • 道德社会学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