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Z • zá • 杂
词条 | 杂文 |
释义 | 杂文 杂文(zá wén) 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议论,也可以叙事。 出处:语词卷 • Z • zá • 杂 杂文 科举考试方法与文体之一。主要用于进士科考试,一般是指诗赋。唐因隋制,进士科考试最初只考时务策,致考生唯诵旧策,过于肤浅,皆无实才。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提议增加帖经、杂文,形成进士考试的帖经、杂文、对策三场制度,成为后世定制。杂文考试最初试箴、铭、论、表之类应用文体,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进士试杂文,杂文试诗赋,成为进士考试重要特色和进士科兴盛重要原因,与唐代文学发展甚有关联。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杂文 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是各种文体的统称,相对于时务策而言。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为提高应试者的文字水平,进士科加试杂文两首及帖经。杂文两首,初为箴、铭、论、表、颂、赞、议、笺、檄诸类,开元间始以赋或诗居其一,有时二者全用诗赋。至天宝间,杂文则专用诗赋,成为衡量士子文学才华的主要依据。唐后期虽多次以议、表、论、赞代替诗赋,但均未持久,试诗赋成为唐代进士考试的一个重要项目。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杂文 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议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思想震撼力。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种类和体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