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词条 | 李侗 |
释义 | 李侗 李侗(1093—1163) 南宋学者。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从罗从彦学,为程颐三传弟子,终生未仕。朱熹曾从游其门。其学宗《中庸》,以为开悟后学除此而无策。以“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之说,常默坐澄心以体验喜怒哀乐未发时之气象。认为万物统一于天理,只是天理的变现。提出“理与心一”,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认识方法。肯定儒学和佛道等“异端”的不同,在于掌握“理一分殊”之旨。强调涵养,要求初学者须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要求凡遇一事,当就此反复推敲而穷究其理,待其释然而又别穷一事,如此循序渐进,积累日多。诸多思想命题为朱熹所发展。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答问》。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李侗(1093—1163) 南宋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从罗从彦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好静坐,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与杨时、罗从彦被称为“南剑三先生”。长期居山乡,谢绝世故,讲经说道,启迪后学,答问不倦。朱熹从其受业。著作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宋 李侗(1093—1163) 南宋学者。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从游其门。认为万物统一于天理,只是天理的变现。提出“理与心一”,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认识方法。肯定儒学和佛道等“异端”的不同,在于掌握“理一分殊”之旨。其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答问》。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