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利论
释义
义利论
义利论  中国历史上关于道德规范和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的理论。义指思想行为符合道德理想,利指利益、功利。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孟子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商鞅、韩非反对讲仁义,主张用赏罚政策把人们的求利活动引导到农战的方向。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司马迁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程朱学派强调义利之辩。南宋朱熹认为“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上》)。叶適批评董仲舒,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清颜元把董仲舒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到近代,言利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概念
义利论  中国历史上关于道德规范和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的理论。义,指思想行为符合道德理想;利,指利益、功利。《国语·晋语一》:“义以生利”。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孟子更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而《墨子·经上》则认为:“义,利也。”商鞅、韩非反对讲仁义,主张用赏罚政策把人们的求利活动引导到农战的方向。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司马迁则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北宋苏洵强调义、利结合,不能“徒义”或“徒利”(《嘉祐集·利者义之和论》)。李觏继承与发展了义利统一的学说,反对将义与利分割、对立。提出“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孔子七十,所欲不逾矩,非无欲也。”(《李觏集·原文》)认为财利是立国的根基,主张义利并举,故曰:“然《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足食足兵,民言之矣。是则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一》)叶适批评董仲舒的反功利说教,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清颜元把董仲舒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卷一)到近代,言利又包含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内容。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