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军事卷 •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和军事人物
词条 | 遵义会议 |
释义 |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的扩大会议,着重总结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损失的教训,重新肯定毛泽东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出处:军事卷 •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和军事人物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秦邦宪),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以及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等人。会议首先由博古作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强调客观困难,不承认主观上军事指挥的错误;周恩来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张闻天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接着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分析批判了“左”倾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和战略战术;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先后发言,不同意博古的总结。会议指定由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改组了中央领导,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负责军事行动。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张闻天、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决定。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会址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会议、路线、政策 • 会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