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邓小平
释义
邓小平
邓小平1904—1997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原名先圣,学名希贤,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出生。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1928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赴广西,先后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和前委书记。1931年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撤职。后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负责主编《红星》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委。1947年6月,与刘伯承率部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1948年在淮海战役和次年的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1949年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任政务院副总理。1953年兼任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和论述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失去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1976年4月又被错误地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7月复职。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副主席。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1978年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即在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他的领导下,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军委主席。同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主任。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他领导实现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正常化。他还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他被人们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意他不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留任中央军委主席。1989年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这篇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邓小平文选》。参见“邓小平理论”。
邓 小 平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思想、传略和著作介绍 • 人 物
邓小平1904—1997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军事家。原名先圣,学名希贤,曾用名邓斌,四川广安人。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领导成员。1926年初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底回国。1927年3月被派到冯玉祥国民军联军做政治工作。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8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南宁,准备武装起义。10月底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12月和1930年2月先后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1931年8月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被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共临时中央撤职。后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不久又负责主编《红星》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同年底再次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先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1947年8月,同刘伯承率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巨大作用。1948年5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淮海战役时任中共总前委书记,与总前委其他成员指挥部队相继举行淮海、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1976年4月再度遭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而被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7月复职,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这期间,他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1981年6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次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他在领导、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工作期间,对军队建设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从而逐步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1987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退出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1989年11月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主要著作编为《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军事文集》。
出处:军事卷 •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和军事人物
邓小平1904—1997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1904年8月22日出生。原名先圣,学名希贤,四川广安人。1919年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领导成员和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特派员、旅欧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编辑。1926年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中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同年7月到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为适应秘密工作环境,从此改名邓小平。参加中共中央八七会议。1928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协助留在国内的中央领导人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9年赴广西,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出任红七、红八军政委和前委书记。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由于拥护并执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并受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后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不久,负责主编《红星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任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与刘伯承率部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较大规模的战役。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与刘伯承率部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解放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1949年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与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迅速消灭云、贵、川三省的国民党武装,把国民党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1950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参加领导进军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1952年任政务院副总理。1953年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和论述了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十年间,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为党的建设的加强和改进,提出许多正确的主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被剥夺一切职务。1969年被送到江西新建县劳动。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阐述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全面整顿。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76年4月再次被撤销一切职务。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复职,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他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1978年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他的主导下,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军委主席。同年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他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领导党和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被人们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推动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现了中美建交和中苏关系正常化,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1987年中共十三大决定同意他不进入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留任中央军委主席。他支持确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989年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篇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共十五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编入《邓小平文选》(3卷)。参见“邓小平理论”(457页)。
邓 小 平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