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天道 天道( tiān dào) ❶天气。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月黑时光,风高天道。”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正扬风搅雪天道。” ❷与“人道”相对。“道”原指道路。“天道”最初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过程和用来推测吉凶祸福的两个方面,亦即包含有天文学知识和关于上帝、天命等迷信观念两种因素,而后者则被利用为殷周神权统治的工具。《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但宗教迷信的天道观,至春秋时已经动摇,人们开始怀疑天道主宰人事的观念,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左传·昭公十八年》载郑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天道问题成为当时各派争论的中心。孔子不喜谈“性与天道”,对鬼神表示怀疑,但同时也信仰“天命”。墨子讲“天志”,虽未摆脱传统的信仰形式,却侧重于“非命”学说。老子第一个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荀子《天论》提出唯物主义天道观,主张控制自然为人所用。明清之际王夫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出处:语词卷 • T • tiān • 天 天道 “一贯道”的别称。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会道门 • 组织、机构 天道 即上帝之道。最初和天命同义。“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左传·襄公九年》);“天道不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天道福善祸淫”(《古文尚书·汤诰》)。但一般认为天命是随时表达的、以无规则的方式发出的命令。人们探测天命,往往用占卜、观察天象的祥瑞或灾异取得。天道则是上帝用有规则的方式发出的命令。人们要预知天道,必须研究自然界有规则的运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就发现所说天道并不是上帝发出的命令,得出“天道自然”的结论。在儒教中,天道仍然保留着作为上帝命令的神学意义。董仲舒认为天道“好德不好刑”,说《诗经》中的“上帝临汝,无二尔心”,是“知天道者之言”(《春秋繁露·天道》)。朱熹认为“天道福善祸淫”是“常理”,说傅说告诉商王“明王奉若天道”,是“古圣贤朝夕只见那天在眼前”(《朱子语类》卷七十九)。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教 理 天道 中国伊斯兰教用语。泛指“伊斯兰教功修”。涉及穆斯林与所信之安拉之间的关系。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圣人之道,即天道也。圣人之教,即天道流行者也。圣教之人,即顺天道之条理,承天道之轨则,而奉之以从事者也。”他在《天方至圣实录》中说:“敬服五功,以尽天道”,“五功修完,而天道尽矣”,其所指系在履行五功的基础上,进而从事精神修炼;而每一功课均有其功修的要求,故“五功”被视为“尽人合天之法程”的前提。出处:宗教卷 • 伊斯兰教 • 功修、礼仪 天道 与“人道”相对。“道”原指道路。“天道”最初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过程和用来推测吉凶祸福的两个方面,亦即包含有天文学知识和关于上帝、天命等迷信观念两种因素,而后者则被利用为殷周神权统治的工具。如《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但宗教迷信的天道观,至春秋时已经动摇,人们开始怀疑天道主宰人事的观念,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问题成为当时各派争论的中心。孔子不喜谈“性与天道”,对鬼神表示怀疑,但同时也信仰“天命”。墨子讲“天志”,虽未摆脱传统的信仰形式,却侧重于“非命”学说。老子第一个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战国时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荀子《天论》提出唯物主义天道观,主张控制自然为人所用。明清之际王夫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