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机构、团体
词条 | 太医局 |
释义 | 太医局 太医局 宋代官署名。掌宫廷医疗和医学教育。熙宁九年(1076年)置,初隶太常寺,后独立。设提举一人,判局二人,判局二人选知医事者充之。置医学生300人。分方脉、针、疡三科,每科置教授一人。方脉科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为小经;针、疡科以《三部针灸经》更替《脉经》,余皆同,以针灸铜人模型进行教学。崇宁间(1102—1106年)医学改隶国子监,行三舍法:上舍生40人,内舍生60人,外舍生100人。重理论考试,分三场:首场问三经义;次场问脉证、运气大义等;三场试假令治病法。亦重实践考核,凡国子监各学生与各营将疾病轮往诊治,并记录处方与治疗结果,以为岁终考核依据。据考试结果定等第而行升黜。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曾罢去,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恢复。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机构、团体 太医局 官署名。宋承旧制置。庆历四年(1044年)隶属太常寺。熙宁九年(1076年)置提举及判局、管勾官,判局以知医事者担任,掌教授生徒。有九科医学生,科置教授,选翰林医官以下及在外良医与上等学生担任,轮流医治太学生、律学生、武学生和诸营将士疾病。元丰改制后,隶太常礼部,政和后隶医学。乾道八年(1172年)罢太医局。绍熙二年(1191年)复置,仍隶太常寺。辽代置,掌宫廷医药。金代改称太医院。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太医局 宋代的国家医学教育职能机构。隶属太常寺,分为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疮肿兼折伤、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针灸、金疮兼书禁等九科。每科设教授一人,为我国医学教育最早的教授职称。 出处:医药科学卷 • 中国传统医学 • 一般名词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