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词条 | 乐记 |
释义 | 乐记 乐记 《礼记》篇名。专论乐教。孔颖达疏:“按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也经汉儒杂纂;一说为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所作。刘向校书时得全本23篇,今本《乐记》一说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时所收,计11篇,为《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师乙》、《魏文侯》,合成一篇,阐述乐教理论;佚失的12篇或记载乐之艺术实践。文字内容与《荀子·乐论》颇多重合。所论之乐非独音乐,亦涉艺术,更及乐之人文社会内涵。以“礼乐”教化为中心,对音乐等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艺术创作、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等,作系统论述。认为乐起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受,“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论定乐通于政事、伦理。强调乐必须节之以礼,“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乐相偕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故而礼乐刑政是一致的。批评“灭天理而穷人欲”的人化于物现象,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评价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乐记 《礼记》篇名。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西汉刘向曾辑得二十三篇。今本《乐记》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时所收,计十一篇。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也是儒家美学经典之一。以“礼乐”思想为中心,对音乐等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艺术创作、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礼乐相成”“乐通伦理”“心物感应”“乐者人情不免”“乐者天地之和”“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等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处:哲学卷 • 经 学 史 • 经传 篇名 注疏 乐记 《礼记》篇名。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西汉刘向曾辑得二十三篇。今本《乐记》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时所收,计十一篇。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也是儒家美学经典之一。以“礼乐”思想为中心,对音乐等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艺术创作、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礼乐相成”“乐通伦理”“心物感应”“乐者人情不免”“乐者天地之和”“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等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著 作 乐记 《礼记》篇名。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所作。今本《乐记》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时所收,计11篇。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也是儒家美学经典之一。以“礼乐”思想为中心,对音乐等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艺术创作、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心物感应”、“乐以治心”、“乐通伦理”、“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乐善民心”、“移风易俗”等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著作、刊物、机构 乐记 音乐理论著作。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一说公孙尼子作,一说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作,尚无定论。文字保存于《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8篇总结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系统论述儒家的礼乐思想,对音乐本源问题、音乐特征问题作深入探讨,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此外,对音乐的审美、音乐社会功能甚至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3篇为音乐谈话录。为认识和研究先秦音乐文化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可信度较高的文字材料。是中国较早的音乐理论著作,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论著。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音乐 • 论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